【探月創舉】中國「嫦娥」成功着陸 實現人類首訪月背(有片)

國情動向

發布時間: 2019/01/03 13:13

最後更新: 2019/01/03 19:39

分享:

分享:

中國航天科技創造人類歷史。中國探月器「嫦娥四號」今天上午10點26分許,成功在月球背面降落,這是人類飛行器第一次軟著陸月背;「嫦娥四號」並透過「鵲橋」衛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,讓外界一探這個神秘地帶。

「嫦娥四號」乘搭「長征三號乙」運載火箭上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,經過近一個月的飛行,上周末已進入環月軌道、近月點高度僅為15公里;至今天(1月3日)上午10時半前,在月球背面的馮·卡門環形山着陸。

畫家筆下嫦娥四號執行任務的模擬圖。

這將是人類航天器首次降落月球背面,美國、俄羅斯及前蘇聯都未有這樣的經驗。

「嫦娥四號」著陸過程分為六個階段--初步制動、軌道修正、降軌、懸停、障礙規避以及緩慢降落。

在月背降落 中國實現史上第一

「嫦娥四號」搭載著探測和生物實驗儀器,由於位處月球背面,與地球有通訊阻隔;因此,探測器所得的數據,要經由去年5月預先布置在月球軌道的「鵲橋號」中繼衛星,轉折地傳回地球控制中心。

由於同步自轉的原因,月球面對地球永遠是一個面,直到1959年,蘇聯發射「月球3號」探測器,才讓人們遠遠一窺月球背面的場景。但它只飛過月背上空,並無軟著陸。

BBC科學事務編輯保羅·林肯(Paul Rincon)指出,「嫦娥四號」著陸的「月背」馮·卡門隕石坑,一直是科學家們很感興趣的地方,因為它位於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擊地貌——南極-艾特肯盆地(South Pole-Aitken basin),這可能是數十億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形成的。

科學家認為,當年創造這一盆地的能量將非常巨大,它可能已經穿過月球地殼,直抵地幔層,嫦娥四號可以在被這一衝擊暴露的地幔岩石上進行研究。

「嫦娥四號」研究月背岩石與光合作用

「嫦娥四號」的主要任務便是對這裡的地質進行研究,包括其風化層、破碎岩石和構成地表的塵埃。

而中方的著陸器還攜帶了一個3公斤重的小型實驗室「微型生態圈」,內含蠶卵、土豆和擬南芥種子,該實驗由28所中國大學設計。該實驗指揮、重慶大學副校長劉漢龍對新華社說,「我們想研究月球上種子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」。

「微型生態圈」首席設計師謝更新則表示,該實驗的溫度要控制在攝氏1到30度之間,並適當控制濕度和營養。「我們將用一根管道將月球表面自然光導入罐內,以讓植物生長。」

央視直播嫦娥四號成功着陸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